手机版 客户端
美国医生网 首页 医学知识 查看内容

新冠防疫有六大失败 预防的真正关键是什么

2024-2-14| 发布者:mghrshw| 查看:77| 评论:0

摘要:最近,《柳叶刀》(The Lancet)杂志的文章表示,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评估研究所(IHME)的报告,截至今年5月底,全球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数超过690万;由于大量死亡病例没有得到正式统计,该机构估计实际的死亡 ...

最近,《柳叶刀》(The Lancet)杂志的文章表示,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评估研究所(IHME)的报告,截至今年5月底,全球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数超过690万;由于大量死亡病例没有得到正式统计,该机构估计实际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到1700万以上。委员会谈到,“这一惊人的数字是一场深刻的悲剧,也是一场多层次的全球性失败。”[1]

文章指出,对于这场新冠疫情,我们的应对方式有6大失败之处,分别是:1. 预防失败;2. 理性不足;3. 资讯不透明;4. 没有遵循通常的公共卫生指南;5~6. 缺乏具体合作和国际团结——这最终导致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倒退几年,以及超过1700万人失去生命。

《柳叶刀》杂志的这篇评论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?我将结合这篇评论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
全球防疫失败?预防病毒的正确方法是它
第一个教训——预防失败。

疫情开始时,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采取了很积极的防疫措施,例如:封锁、禁足、开发疫苗,可是这些举措都没有抓到“防止染疫”的重点。

英国曾做过一个新冠病毒的挑战实验:向36名没有注射过疫苗的年轻人鼻子里注入新冠病毒,其中有一半的人并没有感染新冠——这些人不被感染的原因,才是防疫的重点[2]。

其实,预防染病的重点是提升每个人自身的免疫能力。

人体的免疫力非常精妙,像海陆空三军构成的防御网,可以通过多层次的防御将病毒有效清除。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卫机制是皮肤、鼻毛、眼泪等物理屏障,能将大部分病原体阻绝于身体之外。

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是上皮细胞干扰素屏障。当病毒进入上皮细胞,细胞就会自动启动防病毒机制,产生干扰素。干扰素是病毒的天敌,会发出指令协调细胞共同抗击病毒,阻止病毒复制。

即使病毒进入血液,我们还有先天和后天免疫细胞屏障来保护自己,包括血液中的巨噬细胞、树突状细胞、自然杀伤细胞等,它们都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
不管面对什么疾病,首先要清楚病毒是只是外部因素;人自身的身体条件才是决定人患病与否的根本。如果可以找到免疫力本身存在的问题,尽快纠正过来,外部因素也就不起作用了。

全面提升人们天然抗病毒免疫力,才是解决疫情关键所在。

防疫需要理性,认清客观事实
第二个教训——理性不足。

理性指的是人根据客观事实,做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。

在疫苗研究开发方面,不理性的行为包括:盲目推进,没有全面论证疗效和安全性就大力在人群中推广。疫苗目前尚且存在以下局限性:

1. 不能预防感染:中和抗体主要在人的血液之中产生,而不在人体抵抗病毒的前线——粘膜上皮细胞。所以,如果前面两道屏障薄弱、存在漏洞,病毒也照样会进入血液,造成感染。

2. 需要更新换代:疫苗需要不停研发。比如现在的疫苗还是基于2020年旧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的。

3. 研发需要时间:开发一款疫苗平均要5~10年的时间,需要大量动物实验、人体研究来评估疗效和安全性才能上市。可是,病毒变化的速度很快,疫苗的研发速度永远比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。如果为了针对病毒的不同变种频繁地注射疫苗,还会造成抗体依赖增强作用(ADE效应),反而使疫苗失效[3]。

4. 不如人体自然免疫力:众多研究表明,人体自然感染后抵抗病毒产生的免疫力,远比打疫苗单纯刺激T细胞产生的抗体更加持久、强大[4]。

另外,还有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发现,疫苗中的成分——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,不光有结合细胞表面受体的作用,它本身也可导致心脏细胞损伤、血管损伤、线粒体损伤、诱导慢性炎症状态,是一种有毒性的蛋白质[5][6]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依然选择用刺突蛋白作为模板刺激人体,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,还可能带来更多的伤害。

疫苗安全性的问题给人们带来压力,全社会的紧张气氛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,从而造成人体压力激素过分释放,甚至导致抗病毒能力下降。

我们并不是不采取积极方法,而是需要顺应疫情的规律、把人当成“生命”而非“数字”,保证人们饮食、营养、休息、情绪安定的状态下应对疫情,不过度医疗、过度防疫。

疫情中疫苗资讯不透明危害大
第三个教训——资讯不透明。

2021 年9月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(NEJM)发布的6个月辉瑞疫苗数据的报告提到,辉瑞疫苗接种者有 4 例心脏骤停,而安慰剂组只有1例。 可是,报告的正文中没有这组数据,只在补充附录中才能看到[7][8]。

尽管数字很小并且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,但从药物警戒的角度来看,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潜在安全警讯,应该对这些病例的因果关系进行详细的调查。

截至2022年9月23日,VAERS数据库的新冠疫苗不良事件报告中,共记录了有1,424,789份报告,其中死亡人数多达31,214,绝大多数在打疫苗之后1~7天之内死亡[9]。

然而,根据哈佛大学研究,VAERS报告率和实际情况相比只有1%。

不幸的是,这个信号被忽略了。疫苗计划继续进行,更多的警报继续响起。

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(JAMA)于2021年8月发表的一项针对 40 家美国医院的数据的研究显示,2019年~2020年,心肌炎的总体发病率一直保持在基线水平,但在2021年春季猛增[10]。

发表于2022年4月的一项北欧研究表明,mRNA疫苗与心肌炎风险增加有关,其中风险最高的是16~24 岁的年轻男性。在第二次辉瑞疫苗接种后28天内,每100,000名年轻男性中,发生心肌炎的次数增加了4~7次;在第二次接种莫德纳疫苗后28天内,每100,000名年轻男性中发生心肌炎的次数增加了9~28次[11]。

2022 年 7 月,《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》(JAMA Internal Medicine)报导,在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10 月的大流行期间,美国的主要死因是心脏病[12]。

另外,最近在《自然》(Nature)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,在16~39 岁的年龄组中,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脏骤停呼叫增加了25%,这一现象与mRNA疫苗的施用显着相关,与新冠感染却无关[13]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曾经支持疫苗接种的英国著名心脏科医生阿西姆·马尔霍特拉(Aseem Malhotra),最近公开在《胰岛素抵抗杂志》(Journal of Insulin Resistance)上,发表两篇文章,呼吁马上停止疫苗接种。他为什么改变了他的观点呢?[14]

他曾经作为疫苗的支持者,在疫苗中心做志愿者,并且是第一批接受两剂辉瑞mRNA疫苗的人之一。他还建议他的病人和他周围的人施打。

他的父亲,英国医学协会(BMA)前副主席开兰‧昌德(Kailand Chand)博士,也是一名全科医生,在接受两剂辉瑞mRNA六个月后,于2021年7月26日在家中胸痛后心脏骤停。

尸检发现,他父亲的三个主要冠状动脉中两条严重阻塞,左前降支90%阻塞,右冠状动脉75%阻塞。

他父亲一生都热衷于运动,非常健康、活跃,比同年龄的绝大多数男性更健康。即使在封锁期间,他也会定期冥想,并且平均每天步行10,000到15,000 步。

霍特拉质疑他父亲的死与他接种疫苗有关,他逐发现疫苗的问题所在,所以呼吁马上停止疫苗接种,尽管这个决定已经为时太晚。

就疫苗的效果而言,世界各地的新闻都报道称疫苗有“95%的有效性”,大多数医生向公众解释道“如果 100 人接种了疫苗,那么 95个人将被保护免受感染。”

但是其实并非如此。

在没有注射疫苗的18,325人中,有162例有症状的新冠感染,感染率为 0.88%;注射疫苗的18,198人中则有8人感染,感染率为 0.04%,媒体便由此称“疫苗的保护率有95%”。然而事实上,大部分人都忽视了一个事实:99.12%人即使没有注射疫苗也不会感染。对于总体人群而言,疫苗其实只保护到了0.84%的人[15]。

世界卫生组织于9月15日回应称,他们赞同《柳叶刀》杂志在报告中列举的总体建议,这与世卫组织对“加强疫情准备、预防和应对能力”的承诺相一致。但是,对广大的民众来说,比起官方的口头承诺,更需要的是未来真正能落实的防疫方法,比如说:建议民众提高免疫力,例如打坐、运动、吃天然食物、补充维生素D等必要的营养素,不要强制打疫苗等。如果万一疫情再来,希望我们都能够有足够的智慧来保护健康。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